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出台的政策特别值得关注,不可匆匆而过。2016年的政策,是接下来4--5年的工作纲领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是下一步行业格局和监管手段的调整方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建筑改革的方向!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从中央到各部委,出台了百余项政策文件。从三个方面基本确立了建筑业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
“简”,是指简政放权,包括简化资质标准、简化审批、简化工程保证金等。
“查”,是指加强行业监管,包括业绩核查、动态核查、各类专项检查。
“推”,是指推动行业转型,引导施工组织方式和建造方式变革。
“简”在当下,是起步性质的基础工作;
“查”在长久,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推”,成型于“十三五”,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改变。
“简”,只是表面,本质还是“放”。不仅是释放红利,还要打破行业壁垒,放开市场,让整个建筑业更开放,更透明,真正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1、简化建筑企业资质标准
2016年10月
住建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建市[2016]226号)。
除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注册建造师等人员考核;
极大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三级资质企业承包工程范围;
大大增加业绩考核指标。
2、简化资质审批流程
2016年11月底
“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
2017年1月1日起,部分特、一级资质实行网上审批;二、三级资质网上审批试点,在浙江、安徽2省开启。
另外,不仅是建筑企业资质,监理企业、招标代理机构、行业质检机构的资质申请,以后都要通过“四库一平台”来操作。
3、简化保证金
2016年6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除4项保证金外,其他保证金一律取消;已经缴纳履约保证金的,不得同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推行银行保函、担保、保险等方式,替代现金保证金。
4、简化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共取消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涉及工程建设行业的,有造价员等70项。
5、“简化”劳务用工
2016年4月,住建部发文,在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试点省份,将取消或弱化劳务资质。
6、简化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
简化后的资质标准,只要有1位一级注册建筑师,就可以开设一家合伙制设计事务所。另外自2016年11月开始,上海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建筑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承诺,并负责项目规划报建、设计方案协调等工作。
从效果来看,这几项改革:
① 强调执业能力,弱化证书作用。
②减少人为干扰,为企业减轻负担。
③资质申请“弄虚作假”很容易被查到。
④取消保证金,不仅能减轻企业负担,而且能够避免大量资金闲置。
⑤未来的劳务用工,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
1、查信用
“信用”或者说“诚信”两字,贯穿2016年始终。
2015年12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实施信用约束、部门联合惩戒。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2、查税(营改增)
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正式施行“营改增”。5月1日后开工的“新项目”,如果拿不到进项发票,你的税率就得从3%提高到11%,甚至达到17%。
因此说,“营改增”倒闭企业改革,是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施工企业不能改变管理方式,税负一定是“只增不减”。
3、查“挂证”
2016年,住建部处理“挂证”人员上百人,这还不包括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就被发现的人员。
2016年一年,一级建造师初始注册人员增加89594人,全国一级建造师人数已经接近60万。
4、查业绩
简化资质标准后,取消了部分资质的人员考核指标,因此业绩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业绩不达标,申请资质升级一定不通过。
2016年10月26日,住建部发文,要求开展业绩核查工作。
2017年1月3日,住建部再次发文,明确业绩核查的重点是申报项目是否真实、填报的开竣工时间、中标价及主要技术指标是否与实际一致。
5、查挂靠、查转包
从2014年9月开始,住建领域在全国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两年下来,住建部共查处挂靠、转包等违法项目超过2万个。
6、查质量,查安全
2106年11月24日,江西丰城电厂施工平台倒塌。1个事故,死亡74人,刑事拘留20多人。为此,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简”和“查”,与建筑企业当下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而“推”,往往是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的,往往被忽略。
“推”,涉及到的是整个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两项制度的变革,而是整个行业格局的调整,或者叫做“大洗牌”。
1、工业化(装配式)
推进装配式,是建造方式的变革。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大型建筑企业,如果有资金、有实力,可以购进设备,参与预制构件的生产。目前,国内关于装配式的规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前参与,甚至可能主导行业标准的制订。
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选择专业方向发展更合适,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打造自己的“口碑”。以日本为例,装配式建筑与全装修同时推进。基本形成以班组形式为主的小型专业作业企业。
2、信息化技术(BIM)
住建部部长易军曾讲过,“谁掌握BIM,谁赢得未来”!
推进信息化,是项目管理、工程监管方式的变革。特别是BIM技术,未来的设计图纸交付、施工监管、项目管理、成本管控,都要围绕BIM开展。
目前,在招投标过程中,还没有对信息化做出明确要求。随着BIM技术的推广普及,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拥有信息化技术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施工队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问问我建筑综合服务平台就可以为建筑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PPP模式
推进PPP,是项目实施方式的变革。通俗一点,就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多方投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热情很大,但是参与度不是很高。因为PPP项目建设--运营周期长,一般的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参与,因此很难保证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支持。
4、工程总承包
推进工程总承包,进行的是施工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
工程总承包,一般采用总价合同或者成本加酬金合同,更方便控制成本。
招投标时,只需要进行初步设计;进入施工阶段,设计、施工同步作业,缩短工期。
设计单位可根据施工单位的特点,对施工方案“私人订制”,减少设计变更。
2016年,福建、湖南、广西、四川、上海等地,工程总承包试点已经开启